人祖山是以山顶祭祀人祖女娲和伏羲的庙宇而命名的一座山,主峰位于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。据不完全统计,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,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“娲皇宫”和“伏羲皇帝正庙”的人祖庙。该庙有战国、汉唐、宋元、明清等时期遗物,在女娲塑像下的一个木函里发现明代人们认为的“皇帝遗骨”。
人祖山主峰为人祖峰,海拔1742.4米,周围建有大小庙宇16座。
人祖峰上有人祖庙,又称金山寺,占地0.3公顷,建有后宫、献亭、乐楼、僧寮等。
人祖庙建在伏羲岩上,占地约四五亩,内有后宫、献亭、增房、乐楼、钟鼓楼。在塑像座下有今人掘出的一只木箱,盖书“大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庙为天火所焚,装皇骨于箱,埋神座之下的”记载。创建年代无考。
山巅西南有一平台,称“卧云台”,上树碑褐数块,文字已脱落不清。台畔地平处有一锅状石窟,俗称“天盆”,传说为人祖洗漱用具。崖畔陡壁有清同治十三年所镌“伏羲岩”三个大字,岩下崖凹处置有尺余高的十八罗汉。崖畔有一出入门洞,上嵌“南天门”匾额,以下石阶小径可通诸峰。
卧云石畔有一100多高的陡壁,俗称“舍身崖”,崖壁半腰建一悬空小庙,上下无路可攀,由上问下俯视,风萧贯耳,令人生畏。
主峰西四公里处有一梁叫“苇于梁”,上建石寨可容百余人。此寨三面陡峭,一面有阶可攀。寨壁有“天福二年(注:后晋年号,公元937年)正月十六,一州人户在此避难”石刻,寨内有旱井、石碾,这就是吉州有名的南山沟寨。清代编的《吉州志》记曰:“州北六十用深山中,四面俱石崖,垒级以登,一人扼守,万夫莫上,刀剑炮石皆不能坏。”主峰西一公里处有一宝光寺,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,明末陕西宜川赵子和在此隐居。
主峰西五公里处有“兀”形石咀,高约200术,三面临渊,一面梁头建有162个台阶,可直达庙门,俗称高庙。主峰西七八公里处,有一大石洞名门“风云洞”。传闻此洞深不可测,洞风习常如雷,村民为防蛇虫狼豹出没其间,用石封垒洞口,洞外有清康熙五年(1666年)所建“多手佛”寺。主峰北10公里处,有一孔山寺,俗称透窟窿寺,是人们沿着石岸自然形状而建,内有三个小殿,泥塑三大士、观音等像。
人祖山上,不仅人工建筑奇特,且有一望无际的天然森林,春回百花盛开,清香扑鼻;夏季林荫蔽日,清凉透心;秋季果实累累,行人碰额;冬日银装素裹,松怕翠绿,产猴头、蘑菇、树花、木耳。山中有金钱豹、野猪、褐马鸡、麝、獐等动物。
人祖山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,位于吉县西北部,经营面积23.02万亩。景区森林资源丰富,称为天然植物园,保护区南与吉县红旗林场交界,西与吉县文城乡为邻,北与大宁县林场毗邻,东部与吉县东城乡相接壤。地理坐标为东径110°30′20″—110°43′01″,北纬36°10′—36°19′30″,东西宽约15公里,南北长约18公里,海拔在779—1742米之间,林地分布在吉县4个乡(镇)21个自然村。
保护区地质构造属太古代。母岩为花岗岩、沙石岩,海拨779—1742米之间,境内地貌复杂,以大起伏侵蚀高中山为主,沟谷区域中起伏覆盖高山。
保护区境内属温带季风气侯,平均气温9℃,极端高温39.8℃,极端低温-23.8℃,年降水量500毫米,年日照2850小时,无霜期180天,春天多干旱。
境内有维管束植物82科630余种,草本2000多种,鸟类130余种,兽类23种,两栖爬行动物10余种,其中褐马鸡、金钱豹、金雕为国家一、二、三类保护动物,麝等20余种动物,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。
保护区总面积23.02万亩,其中林业用地23.02万亩,林业用地中,有林地14.28万亩,(其中天然林11.42万亩,人工林2.86万亩),疏林地3.80万亩;灌木林地1.34万亩,宜林荒山3.6万亩。
森林总蓄积38.94万立方米,其中有林地蓄积35.10万立方米,疏林地3.74万立方米,散生木0.10万立方米,有林地中,幼龄林蓄积12.59万立方米,中龄林20.88万立方米,成熟林1.03万立方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