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瑰宝《赵城金藏》
在临汾博物馆三层展厅陈展的经卷:民族瑰宝---《赵城金藏》的第359卷。
《赵城金藏》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部金代汉文《大藏经》。它是唐代玄奘法师等高僧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汉译善本。金皇统九年,潞州民女崔法珍断臂募缘刻印《大藏经》,历时30余年修集而成,约七千卷,六千余万字。因刻于金代,又被供奉于原赵城县广胜寺,故得名《赵城金藏》。它既是佛教典籍,也涉及哲学、历史、文学等领域,被誉为“天壤间的孤本秘笈”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《赵城金藏》遭多方觊觎。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和日本僧人先后提出要高价收买,但遭到严词拒绝。为防不测,广胜寺主持力空法师将几千卷藏经全部封存于飞虹塔内集中保管。但即便是这样,《赵城金藏》最危急的时刻还是到来了。
1942年春,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突闯寺庙,声称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飞虹塔,俯瞰庙会盛景。力空深知日军是想趁机抢夺藏经。为免国宝遭难,他辗转联系到太岳军区司令部,请求其保护经书。飞虹塔下护经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。
太岳军区为保护国宝,立刻组织战士、百姓、僧众130余人,连夜进寺抢运经卷。飞虹塔内,楼梯陡峭狭窄,漆黑一片,人们排成“长蛇阵”,采取接力方式,甲传向乙、乙传向丙......一捆捆经卷像流水似的从塔上传递下来,守在塔口的八路军战士马上裹入包袱,猫着腰,背着沉甸甸的经卷,从后山的小路匆匆离开,消失在茫茫夜色中。历时4个多小时紧张而有序的抢运,最终将藏经全部安全转移。
《赵城金藏》转移后,曾在山西、河北等地颠沛流离,在躲过了重重劫难之后。于1949年4月30日,被移交到当时的北平图书馆。和新中国一起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
一部《赵城金藏》,从诞生至今近千年,历经战火纷飞,岁月磨砺。这缕文脉飘摇千载,最终,在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眷顾中,亦脆弱亦坚韧地走到我们的时代。《赵城金藏》这件民族瑰宝,是靠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心怀虔敬,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初心,才存留到现在的,它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,更蕴含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保护国宝而付出的满腔热血。
作为一名文博人,我想让更多的朋友通过我们的讲述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,可以帮文物说话。正所谓:
博物馆,方寸之间,一览千年;
讲解员,传承文化,诉说古今;
微博:临汾市博物馆
哔哩哔哩:临汾市博物馆
抖音:临汾市博物馆
请关注以上账号获取更多精品文物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