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
月
21
日
今天是六月二十一日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——夏至。
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这天北半球的日最长,夜最短。夏至之后,阴气始生,阳气开始衰退。
夏至,古时又称“夏节”、“夏至节”。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(或22日)开始,至7月7日(或8日)结束。
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夏至之名由此而来。
夏至为五月中。夏为大,至为极,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、阳气也达到极致,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、昼最长的一天,接近极地处是白夜,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。
“不过夏至不热”,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,太阳角度最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。因为,接近地表的热量,这时还在继续积蓄,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。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,大约再过二三十天,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热天气,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立秋前后,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,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℃左右。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,由于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为“夏雨隔田坎”。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,写出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的著名诗句。
自然节气
夏至三候
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:
一候鹿角解,
二候蝉始鸣,
三候半夏生。
这天当中,民间有祭神祀祖、消夏避伏、吃面条、食粽子等习俗。
夏至除了注意消暑解渴外,情绪上也应该尽量平静,同时注意睡眠。天气炎热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。
风俗及养生